中心介紹
::: 醫師雜雜唸

認識甲狀腺癌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

癌症為臺灣十大死因之首,所以不少人「聞癌色變」。近年來,官方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更躍居臺灣十大常見癌症之列,而且大多數為女性個案,所以門診常常可見病患因擔心甲狀腺的問題前來看診。

什麼是甲狀腺癌 ?

甲狀腺是一個內分泌器官,位於脖子前下方,兩側的甲狀腺葉像蝴蝶的雙翅貼付在氣管的前上面,中間以峽部(葉)連接,功能上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身體產熱和新陳代謝。

甲狀腺癌源自甲狀腺濾泡表皮細胞或甲狀腺旁細胞,在病理細胞的分類上有乳突型、濾泡型、髓質型、未分化型、惡性淋巴瘤和其他惡性腫瘤轉移。大部分的患者屬於前二型甲狀腺癌,預後較好。臨床上大多沒有症狀,不會疼痛,通常是頸部不經意觸摸到凸起腫塊,或健康檢查時經由甲狀腺超音波意外發現到的結節,真正會造成聲帶神經壓迫、聲音改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體重減輕、呼吸或吞嚥困難的比例很低。發現結節之後再進一步由經皮甲狀腺穿刺做細胞學檢查,通常可以診斷出來。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甲狀腺癌 ?

根據統計,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每一年每十萬人約有三至十個,算是內分泌門診中最常見的癌症,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的比率高於男性。造成甲狀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頭頸部曾經接受過長期或高劑量輻射曝露(如輻射鋼筋)、家族有甲狀腺乳突癌或髓質癌病史、低碘或過多碘飲食,但大多數個案原因不明,所以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也不是愈大的結節就愈危險,真正有問題的結節機會並不高。

甲狀腺癌可以治療嗎 ?

幸運的是,絕大部分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癌患者,在接受甲狀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後,配合放射性碘治療(原子碘),以清除手術後殘存的甲狀腺組織和遠端轉移細胞,其實長期的預後和存活率都遠高於其他癌症,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甚至少數體積小、侷限於單側甲狀腺無合併局部或遠端轉移的個案,接受甲狀腺單葉切除即可。只要長期服用甲狀腺素補充並抑制癌細胞生長,定期回診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查和診斷性放射碘掃瞄,觀察是否有局部復發的情況,其他的日常生活起居,幾乎和沒患病的正常人沒什麼不同。

少數病患可能會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需要再次手術切除以及較高劑量的放射性碘治療。目前對於放射性碘治療無效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進行性分化型甲狀腺癌,已經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以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所以不需要因為對甲狀腺癌的不了解,而對患病的自己、家人或周遭朋友,存有不必要的擔心、恐懼或壓力。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謝旻晃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 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 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高血脂、骨質疏鬆、腎上腺疾病、內分泌疾病、副甲狀腺疾病